“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背后是怎样的智慧?
时间:2023-05-27发布者:王君雄 共产党员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幅经典国画《转战陕北》,画中朝阳映红了群山,毛泽东同志屹立在山巅,眺望着远方。一位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形象跃然纸上。这幅画意境深远,大气磅礴,它所取材的那段历史同样恢弘壮阔。

微信图片_20230530172215.jpg

转战陕北(国画) 石 鲁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1947年的春天,当冰雪开始融化时,战争的烟云突然降临延安这座党中央进驻了整整十年的陕北小城。为了消灭西北人民解放军,把中共中央首脑机关驱逐出延安,蒋介石集中了胡宗南等部34个旅25万兵力,向陕甘宁解放区发起进攻。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地区能够迎击胡宗南进攻的军队只有6个旅共计2.6万人,兵力只有敌人的十分之一。面对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处于优势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同志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战略决策。
当时,很多干部和战士对撤离延安很不理解。毛泽东同志对参加保卫延安的部分指战员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1947年3月18日晚,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已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
在主动放弃延安后的一个半月里,西北人民解放区以不足3万人的兵力,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蘑菇战术”,同比自己多达10倍的国民党军队从容周旋,三战三捷,消灭国民党军14000多人,拖住了胡宗南这支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部队,有效地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并为西北战场和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微信图片_20230530172242.jpg

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中三战三捷,歼敌 1.4 万余人。图为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左二)、副政委习仲勋(左三)在青化砭前线。
美国政府在1949年发表的《白皮书》,对这段历史有着这样的评价: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这个事隔几年所作的评论更加证明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战略思维水平。
何为战略思维?毛泽东同志曾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所谓战略思维,简单来说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就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一般与重点关系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谋划得科学,就能赢得历史主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就能不断取得胜利。回眸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每一次决定命运前途的关键转折,无不源于科学准确的战略判断;一次次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指引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面对复杂形势如何抉择?面对远景目标如何筹划?面对危机变局如何应对?拉直这些问号,离不开战略思维。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课时曾倡导“提高战略空气”,指出“即使当个排长也应该有全局的图画,也才有大的发展”。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干具体工作”与“涵养大局观”并不冲突。不论岗位大小,职位高低,每名干部都要重视战略思维培养。要着眼强发展全局干工作,真正做改革的支持者、推动者。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原文有删节)

作者:王君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