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房地产形势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建议(上)
时间:2022-08-11发布者:内蒙古自治区房地产业协会


从各方面形势来看,房地产到了出手的临界点,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当前关键是三大任务:稳楼市、保交楼和房企重组,通过放松前期偏紧的调控政策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通过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建立房地产纾困基金并配套金融工具支持保交楼保稳定,通过支持优质房企尤其民营房企并配套AMC等进行行业内并购重组。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房地产稳则经济稳。

相信经过长短结合的措施,加上以“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房地产税”为主的二次房改,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实现软着陆。

1、稳增长是当前首要任务,稳楼市必要性和紧迫性上升

7月28日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8月1日央行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表示:在房地产市场方面,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7月28日银保监会年中会议表示:支持地方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日前,河北廊坊市推出《廊坊扎实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揽子措施及配套政策明白卡》。其中有一条是《关于支持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六条政策措施》,在该文件中,廊坊市正式官宣:全面取消户籍、社保个税等方面不适应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的“限制性购房条件”。同时还特意强调:对“北三县”和“雄安新区周边”的住房限售年限要求也全面取消。

2、房地产要软着陆,避免硬着陆

国际经济史表明,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十次危机九次地产。一定要争取房地产软着陆,避免硬着陆,老成谋国是时间换空间。

自2021年5月以来,在周期性、政策性等因素叠加下,房地产市场迅速进入“寒冬”,至今已一年多。根据统计,排名前50的民营房企有七成以上出现现金流紧张,甚至公开市场债务违约,上下游供应商开始仅接受现金交易。可见,这不是个别企业出现了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出现了问题,问题带有一定普遍现象。近期局部停贷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恢复信心。

继5-6月房地产销售短暂回升之后,7-8月房市再度转淡。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18.3%和-20.8%,分别较5月上升13.5和16.9个百分点。6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23.6%,较5月上升9.8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分别为-52.8%和-62.1%,分别较5月下降9.7和24.7个百分点,量价齐跌。

受前期调控政策偏紧、不少房企资金链紧张难以保楼房影响,叠加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低能级城市住房显著过剩、城镇化进入后半段等长周期因素,当前居民对房市信心不足、观望情绪较浓,房地产市场整体成交偏冷。

3、房地产是周期之母,相当一部分房企“躺平”不拿地,导致房地产投资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大幅下滑,进而拖累经济增长

房地产仍然是第一大支柱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有个过程。6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9.4%,较5月下降1.6个百分点;1-6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4%,较1-5月下滑1.4个百分点。

土地成交方面,房企拿地谨慎。6月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分别为-52.8%和-62.1%,分别较5月下降9.7和24.7个百分点,量价齐跌。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上半年TOP100企业拿地总额拿地规模同比下降60.0%。根据易居克而瑞数据,仅有不到四成的百强房企在上半年有土地入账。

施工方面,施工、竣工和新开工均边际放慢。6月新开工、施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分别为-45.1%、-48.1%和-40.7%,分别较5月下滑3.2、8.4和9.5个百分点。

4、现在房地产到了政策出手的临界点,主要是稳楼市、保交楼和房企重组

1) 当前在坚持“房住不炒”前提下,加大对刚需和改善型需求的支持力度,各城市应因城施策对前期偏紧的调控政策进行适度松绑,促进软着陆。比如,适当降低人口流入地区限购门槛,增强市场信心;适度松绑二手房限价政策;下调首套首付比和改善型二套首付比,减少刚需人群和改善型购房人群的首付压力;下调房贷利率,加快贷款审批;提高公积金贷款限额或允许提取未纳入贷款额度计算的公积金余额付首付;北上广深等应适当降低落户和购房门槛,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的客观规律;廊坊、北三县等环都市圈城市的首套房可以与核心城市社保互认。

2)支持各地建立房地产纾困基金,重点是保交楼保复工保民生。地方政府牵头,调动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与房企协作,通过贷款展期、债务重组、并购、纾困基金等方式化解风险,给予强有力的金融工具支持,妥善应对局部停贷现象,推动房企复工复产,保交楼,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

3)从现在起,对于还在正常运转的房企包括民营房企可以加大支持力度,能坚持到现在说明管理层基本面还是过硬的。可以考虑由这些优质房企牵头并购重组整个行业,每个这样的房企配套一个AMC和财团,给予金融工具配套。再不出手可能就晚了,就可能错过时间窗口。行业内部的并购重组,比外部的要好,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助于房地产软着陆、行业结构优化、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以及保交楼老百姓安居乐业。

5、长期看,取消预售制和二次房改

长远看,中国住房进入存量时代,取消预售制有助于降负债降杠杆,保障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不再把风险甩给老百姓和社会。取消预售制,改为现房销售,并配套房企债务重组、复工保交楼、恢复市场信心和房地产长效机制。进而实现房地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对购房者、金融机构、监管机构、房企各方都是有利的。

通过二次房改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关键是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

当前房地产是争议最大、最难决策、影响最广泛的行业,一方面要坚持房住不炒、不能前功尽弃,另一方面确实形势十分复杂严峻、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稳房市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客观需要,稳房市对于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和保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图从理性、客观、全面、长远四个维度,探讨当前房地产形势的现状、原因、影响及建议。我们曾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分析框架,本文将以定量分析为主,用逻辑和数据说话,从底层逻辑出发进行推导,力争给出兼顾短期和长远的建议,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信经过短期市场信心恢复和长效机制改革,中国一定能实现房地产软着陆和长期平稳健康发展,跨过这道关,解好这道世界难题。

当前房地产形势的九大原因分析


自2021年5月以来,房地产市场迅速进入“寒冬”,至今已一年多。根据统计,排名前50的民营房企有七成以上出现现金流紧张,甚至公开市场债务违约,上下游供应商开始仅接受现金交易。可见,这不是个别企业出现了问题,而是整个行业出现了问题,问题带有一定普遍现象。近期局部停贷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恢复信心。

我们曾提出 “房地产是最坚硬的泡沫,要软着陆,避免硬着陆,用时间换空间”。经济转型既要下定决心,也要考虑有个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客观讲,当前房地产市场的严峻形势,既有长周期因素,也有短周期因素;既有政策因素,也有企业自身因素;是长短期、国内外、政策企业等因素叠加的结果,仅归因于任何一方面均有失偏颇。

当前房地产形势的九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中国房地产市场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供求已基本平衡,大部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已经出现过剩。根据我们的《中国住房存量测算报告》,2020年中国城镇住房套户比为1.09,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分别为0.97、1.08、1.12,中国住房整体已经静态平衡。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房地产增量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全国房子建得差不多了。

未来主要需求来自城市更新、人口流入的20%的城市圈都市群、保障房租赁房等,未来70%的城市房子将出现不同程度过剩。除了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群面临一定住房短缺,大部分东北、西北以及非都市圈城市群的低能级城市,已经出现供给过剩,由于人口外迁严重,未来过剩程度还将加深。因此,须重视区域差异中的结构性潜力和风险。

行业进入存量时代,意味着在中期将进入洗牌阶段,其程度参考当年的纺织、家电。

第二大原因,中国正在迎来房地产置业人群需求的长周期峰值,这是跟过去20年的最大不同,也是这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整更为剧烈的深层次原因。2013年以前中国20-50岁置业人群的不断增加带来源源不断的购房需求,这是过去房价越调越涨的一个基本背景。自2014年以来,置业人群见顶后开始回落,购房需求迎来峰值,但2014-2015年的货币宽松、2016-2017年的棚改、以及“房价永远涨”的惯性预期延长了住宅销售和开工的景气周期,某种程度上也出现了严重透支,套户比上升带来库存增加。

日本在1974年和1991年分别出现了两次房地产大泡沫,但是1974年前后的第一次调整幅度小、恢复力强,原因在于经济中高速增长、城市化空间还比较、适龄购房人口数量维持高位等提供了基本面支撑。但是,1991年前后的第二次调整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导致日本“失去三十年”,原因在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适龄购房人口数量接近见顶等。从城镇化率、人均住房面积、套户比、人均GDP、经济增速、职业人群需求、房价收入比等指标特征来看,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具备1974年前后日本的部分特征,但是房地产发展阶段更接近日本1985年前后。

第三大原因,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导致未来购房需求大幅萎缩。1962-1976年的婴儿潮人口正在退出劳动力市场,步入老龄化。2021年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8.9% 、14.2%,分别比2020年上升0.2和0.7个百分点。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人口结构将经历百年巨变,金字塔——柱状——倒金字塔。少子化加速到来,中国出生率持续大幅下降,2019、2020、2021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465、1200、1062万人,持续大幅下降,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创下1949年以来新低。2021年总和生育率降至1.15,不仅低于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比严重少子老龄化的日本还低不少,比欧美低50%以上。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大幅减少,2016-2019年15-49岁育龄妇女数量分别减少491、398、715、502万。

第四大原因,中国房价收入比和一二线城市房价在国际上偏高,挤压了居民消费和实体经济投资,我们要吸收日本、中国香港的教训。根据我们的《全球一线城市房价比较报告》,选取纽约、伦敦等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核心城市进行对比,在考虑持有成本后,中国内地一线城市绝对房价、相对房价依然位居全球前列。从房价收入比看,以使用面积算,北上广深市中心房价收入比分别为41、32、28、32,高于纽约的7,伦敦的10,东京的10;外围区房价收入比均在10以上,同样高于纽约、伦敦和东京。从绝对房价看,全球前十大高房价城市,中国已占一半,这是由深层次的住房制度决定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最根本的问题是人地错配(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人口流入地区建设用地供给不足、优质公共资源富集、金融高杠杆、流动性过剩等。

第五大原因,城镇化步入尾声,人均住房面积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从城镇化进程看,2015-2021年,中国城镇化率由56.1%增至64.72%,接近中高收入经济体的66.6%。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发展近似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发展期(30%以前)、快速发展期(30%-70%)、稳定发展期(70%之后)。中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减速发展阶段。2021年农民工总量2.9亿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2亿人,外出农民工1.7亿人。如果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5%左右。从人均住房面积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房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根据我们测算,1978-2020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8.1平方米增至34.7平方米。2020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按0.75的系数折合为使用面积为26平方米,接近韩国、日本、法国的27.9、32.9、33平方米。从人口普查定义的家庭户人均使用住房面积分布推测,当前城镇家庭住房拥有并不平衡,最低20%的城镇家庭户拥有约6%的住房面积,而最高20%的家庭户拥有约40%的住房面积。

第六大原因,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四大透支。

1)需求透支。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克尔瑞数据,近五年累计成交74亿平方米和63万亿元,占过去20年的41%和56%,也就是说仅用了5年时间,卖了过去20年56%的金额。

2)房价透支。过去20年,房价长期大涨,房价收入比从2015年的7.4攀升至8.9,近五年城市房价均价复合增长率达到7%。

3)支付力透支。过去十年,居民杠杆率上涨了6.68倍,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超过38万亿,部分城市杠杆率涨幅加大,甚至有些城市杠杆率超过200%。

4)供应透支。70城广义库存达到10亿平,新房入住率低,近3年70城商品住宅年均供应近5亿平方米。从重点25城来看,广义库存总量为3.3亿平方米,按照销售面积测算需要1.26年消化,其余45个城市则需要5年消化,许多城市暗藏风险。

第七大原因,部分房企过度举债、高杠杆扩张,存在冲规模饥渴症,没有认识到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的历史性拐点变化,战略误判,未能及时调整,导致在长短期因素叠加之下,遭遇现金流危机。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住不炒”“长效机制”。2017年10月中央提出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未来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金融去杠杆落地攻坚。2017年下半年棚改规模大幅下降。但是,部分房地产市场主体对国家重大政策调整、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到来估计不足、准备不够,降负债不够坚决,部分房企逆势加杠杆向全国扩张、拿地拿在价格高点上或者跨界多元化,结果迎面赶上长周期拐点、房地产调控逆风等叠加,遭遇现金流危机。

第八大原因,在短时间内,多种因素叠加,市场主体应接不暇、难以应对。从供给看,项目开工延迟,开发进程放缓;从需求看,内外部环境影响居民购房节奏,购房观望情绪浓厚。

第九大原因,在短时间内,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预售资金监管收严、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密集出台,各部门、各地方集中出台收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