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钢铁行业》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钢铁行业》征求意见,为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做准备。
| 加入碳市场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8.9亿吨,直接碳排放总量约为36.1亿吨,占全球人类活动碳排放总量的8.8%。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粗钢产量为10.2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54%,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超过了全球钢铁行业总排放量的50%。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钢铁工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碳排放量约占15%,是制造业全部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
全国碳市场的扩围,对钢铁行业而言,意味着其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碳排放监管和更高的节能降碳要求。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自2024年起,将水泥、钢铁、电解铝三个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并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这一举措无疑将推动钢铁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
钢铁行业全面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需要建立对应的碳排放管理体系,确保数据信息等基础性工作制度及体系的完善。从生产角度考虑,此举势必推动企业改善生产技术、推进低碳能源使用。在持续降低碳排放的过程中,引入新技术和提高能效、降低矿物燃料消耗、借助高炉煤气发电站、多使用电弧炉炼钢等将成为主流方式。
| 短期或将面临经营压力
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并非易事。钢铁行业是高排放行业,其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烧结、焦化、高炉等工序。据统计,钢铁行业7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于这些工序。具体来说,烧结过程占钢铁行业碳排放的约30%,焦化过程贡献约15%,而高炉冶炼则是碳排放的最大来源,该工艺依赖于大量的煤炭、焦炭作为还原剂,占比高达25%以上。
由于钢铁行业竞争较为激烈,近两年钢铁行业低利润几乎成为常态。钢铁行业一旦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的生产运行成本将被推高,经营压力随之加大。企业需承担履约成本,还需为实现减排目标投入大量的长期资金。据业内人士估算,对一个年产能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而言,假设其缺口率在2-3%,按照碳价100元/吨估算,其每年的履约成本将增加2000-3000万元。
此外,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相关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也会提高成本。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碳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碳资产管理体系,从组织架构到运营模式全面推进低碳转型。
| 钢市如何应对扩围
12月13日,在2024钢铁行业节能服务进企业暨应对碳交易市场大会上,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降碳处副处长阳紫微表示,将加快研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一些具体举措,同时制定出台百项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规则标准,配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加快推进碳市场体系建设与完善,逐步扩大行业的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同时也要统筹建立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推动整个工业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的转型。
虽然短期内成本将会提高,但毫无疑问,钢铁企业也可以通过碳交易来获利。绿色发展领先、减排能力强、碳排放因子低、配额有盈余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售多余的碳配额获得收益,转化为利润来源。同时,随着低碳需求的增长,低碳钢材等绿色产品存在溢价,其可在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定价,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后,将为其他碳金融产品的出台提供支持。企业未来可以重点利用碳金融工具(如碳期货、碳期权、碳质押贷款),盘活碳资产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获得碳相关融资以推动企业长期发展。
全国碳市场的扩围,还将推动钢铁行业供给结构的重塑和落后产能的淘汰,电气化将变得更为迫切。电气化不仅是钢铁行业趋势之一,也是实现减排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通过电炉炼钢、氢冶金、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等低碳生产工艺和技术,钢铁行业有望实现电力、氢和碳三种要素的有效协同和高度融合,推动钢铁行业的电气化进程。
此外,全国碳市场的扩围还将促进钢铁行业与电力、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的耦合发展,构建“钢-化-建-能”一体化新型智慧生产体系。这将有助于推动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阳紫微表示,绿色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要以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导向,多措并举助推钢铁行业节能降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强能效对标达标,落实工业节能监察办法,持续组织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和监督诊断服务,帮助企业分析能效问题,挖掘节能潜力。
他强调,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比如氢能在钢铁行业的示范应用正在稳步推进,通过以氢为原料,直接还原铁将创造冶金用氢新的增长点。未来随着氢冶炼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氢能利用的经济性提升,将带动行业性的碳排放稳步下降,开创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