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行防汛救灾工作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文字实录)
时间:2022-07-09发布者:中国建设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7月8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和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王志宏、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介绍防汛救灾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文字实录如下: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政策例行吹风会的还有:自然资源部地质勘察管理司司长于海峰先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王志宏先生、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先生、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周学文先生作介绍。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兼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


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四川考察时,对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迅速组织力量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6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防汛救灾工作。今年入汛时间早,暴雨的过程多,局地灾害重,雨情、汛情、灾情主要有“三多三重一降”的特点。


一是强降雨过程多,雨区高度重叠。入汛以来,我们国家共出现了18次区域性的暴雨过程,华南及福建等地偏多了两成到一倍。广东、广西的降雨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多,粤中、桂北、闽北降雨量超过了1200毫米。近日,今年首个登陆的台风“暹芭”及其环流云系又给多地带来了大范围的强降雨。


二是超警的河流多,珠江流域汛情重。今年全国487条河流发生超警戒以上的洪水,有40条河流超保证水位,13条河流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珠江发生了两次流域性较大洪水,北江发生了特大洪水。


三是工程险情多,山洪地质灾害重。湖南、广东等地有11座中小水库发生了险情,江西的乐安河、信江部分江段堤防漫顶、滑塌,广东的韶关、英德等市受淹比较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多发重发,仅6月份就发生了4000多起,地质灾害的死亡人数占到自然灾害的近一半。


四是灾害损失重,人员伤亡大幅下降。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受灾2180.5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647.6亿元,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23.9万人次,洪涝灾害造成死亡失踪40人,跟近五年同期均值相比下降了7成多。


面对汛情灾情,国家防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开展防汛救灾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责任落实。国家防总汛前公布了2288名全国防汛抗旱的行政责任人,督促落实各级的包保责任,推动责任体系一直延伸到村、社区,要求各级防汛责任人熟知所承担的防汛职责,深入到一线和管辖的责任区域,落实防汛救灾的各项措施。


二是突出抓好隐患排查整改。国家防总对七大流域17个重点省份开展了“线上+线下”的督导检查,督促解决风险隐患查不出和查出后整改不到位等问题。各个地方通过实地检查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和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城市易涝区等重点部位,建立了问题整改的清单,实行动态销号。


三是突出抓好预警和响应联动。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及时组织各地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重点解决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不联动、预案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推动建立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的“叫应”机制,重点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


四是突出抓好防洪工程的调度。水利部和各级水利部门科学调度2160座次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537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防洪减灾的效益。在应对珠江流域洪水期间,调度西江、北江等骨干防洪工程,有效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


五是突出抓好抢险救援救灾。国家防总启动调整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10次,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救灾应急响应5次,派遣了31个工作组、专家组到一线协助指导,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灾区紧急调运约2479万元中央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应急管理部门前置抢险救援力量,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有效地处置各类险情。出动消防救援队伍5.62万人次,营救疏散转移被困群众3.12万人。


当前,全国防汛工作即将进入“七下八上”的关键期,预计7月到8月,我国北方地区和华南、西南等地降雨偏多,洪涝灾害偏重,新疆、华东、华中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的气象干旱,预计登陆台风以西北行为主,同时北上登陆的可能性大。南方地区前期汛情较重,水毁工程多,后期仍然有较强的降雨和台风的影响。北方地区防灾基础薄弱,多数没有经受过大洪水的考验,必须高度警惕。防汛工作面临着南北双重压力,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下一步,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落实落细防汛救灾的各项措施,进一步强化江河洪水的防御、山洪地质灾害的防范、水库的安全度汛、城市防洪排涝等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谢谢。


寿小丽:

谢谢。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咱们国家马上要进入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防汛关键期,目前国家防总作出了哪些部署安排?谢谢。


周学文:

好,我回答你这个问题。“七下八上”这个词用得比较多,一般都是指7月的下半个月到8月的上半个月。这个时期是我们国家防汛的关键期,经常会发生大范围的强降水,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北方地区更加突出。


实际上,我们近几年几次大的灾害都是在这个时间发生的。大家可以回顾一下,2012年的7月21日北京,2016年7月19日河北邢台,以及去年的7月20日河南郑州这三场暴雨灾害,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发生的。


刚才我对主汛期的防汛形势和我们已经开展的工作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我想,下一步我们还是要着重从五个方面来下功夫,进一步强化主汛期的防汛抗旱工作。这里面,我想要突出几个字:一个是实字,一个是准字,一个是早字,一个是快字,一个是细字,从五个方面做好我们的工作。


第一个是防汛责任要突出实。进一步夯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督促各地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的防汛包保责任。各级责任人要掌握风险隐患,熟悉防汛的预案,知晓职责任务。防汛的关键时期,要有党政负责人坐镇指挥,包保的责任人要下沉一线,现场督导,做到责任上肩。


第二个是预警研判要突出准。每一次重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气象水文部门要科学精准地监测预报,各级防指要组织跨部门联合滚动会商,精准地研判风险,及时地发布预警,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叫应机制,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做到应急响应的关口前移,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防汛应对工作。


第三个是转移避险要突出早。加强监测预报,提早发布预警信息,提前果断地转移受威胁的群众,做到“三个坚决转移”,也就是“达到预警阈值时坚决转移,发生险情异动时坚决转移,险情不能准确判断的时候坚决转移”,切实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落实转移避险措施,我们重点要强化五个关键环节,也就是“转移谁、谁去组织、何时转、转到哪去、转移群众怎么管理”,这样来全力避免人员伤亡。


第四个是抢险救援要突出快。根据雨情汛情的特点,针对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我们提前预置抢险救援力量,确保快速反应,第一时间投入到抢险救援,做好与地方专业抢险队伍和驻地央企的抢险力量的对接,加强巡查防守,及时掌握突发险情灾情,一旦发现重大险情,能够迅速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抢险救援,做到险情灾情早发现、快处置。


第五个是救灾救助要突出细。督促各地及时统计灾情,快速下拨救灾物资和资金,细化受灾群众的安置方案,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有病能及时医治,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五有”,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及时将食品、饮用水等生活物资和急需的药品发放到位,送到群众手中,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要做好受灾困难群众的帮扶和社会救助,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同时要加强卫生防疫,统筹做好新冠疫情防控,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入汛以来,极端降雨造成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和地质灾害。请介绍一下目前受灾群众的救助情况如何?另外,针对极端灾害天气的情况,下一步如何做好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谢谢。


周学文: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社会各界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入汛以来,南方多地遭受极端强降雨过程,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内涝、山洪地质灾害,部分地区交通、电力、通信中断,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面对严重的灾情,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时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深入到灾区一线靠前指导,会同有关部门紧急调拨中央救灾物资和资金,全力支持地方抗灾救灾。今年以来,全国因洪涝灾害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23.9万人次,目前,这些紧急转移的群众绝大多数都已经返回家园,还有约1.2万名受灾群众仍然居住在政府安排的集中安置点,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安排下,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妥善保障,请大家放心。


针对极端灾害情况,下一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做好救灾救助工作:


一是将重大灾情及时报出来。对于极端性灾害造成的断路、断电、断通信的情况,往往会在局部灾区形成“孤岛”,尤其是被洪水围困的地区,应急管理部和地方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将及时派出工作组,深入到灾区一线了解灾情,指导地方做好救灾救助和灾情统计报送工作。有的时候断电、断通信了,就可以通过卫星电话等多种渠道,将灾情报出来,为救灾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现在很多省对一些容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乡、村,汛前都配备了卫星电话,防止出现“三断”的情况下,灾情报不出来。


二是将包保责任制落实好。督促指导灾区各级进一步落实抢险救灾包保责任制,以村和社区为单元,加强网格化管理,细化实化人员转移避险和安置救助应急预案,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是将群众提前转移出来。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好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强化汛情灾情分析研判,提前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准备好救灾物资,提前组织人员转移避险,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


四是将救灾物资发放到位。城乡洪涝形成以后,对于安全有保障、部分暂时不需要转移的受困群众,组织各方应急力量,深入到楼栋、村组逐户排查受灾情况,及时将食品、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发放到每一户、每一人,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的家里。


五是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根据灾情的发展态势,及时调拨救灾款物,全力支持灾区抗灾救灾。同时,指导地方加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的管理,统筹做好过渡期安置和灾后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组织开展受灾群众的帮扶救助和疫情防控,防止因灾返贫和大灾之后有大疫。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气候有什么特点?谢谢。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负责人王亚伟: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全国自3月17日入汛以来,平均降水量为280.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7%,为201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其中,降雨呈现出南北两条多雨带的特点,在南方,珠江流域的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的最多,在北方,辽河流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的第二多。全国平均气温为15.8℃,比常年同期偏高了0.7℃,这也是历史同期第二高。入汛以来全国天气气候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南方暴雨过程多,落区重叠。入汛以来,共出现了1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特别是5月以来有11次,累计雨量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雨落区高度重叠。


二是降水强度大,极端性明显。入汛以来,南方出现3134个暴雨日,较常年同期偏多了将近30%,为历史同期第二多。广东、广西两省降水量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特别是5月21日至6月21日华南龙舟水期间,广东、广西、海南岛中东部累计降雨量普遍有200到500毫米,部分地区达到了600到1000毫米。


三是台风登陆偏晚,影响范围广。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4个台风生成,其中有1个台风登陆我国,生成和登陆的个数均接近常年同期。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暹芭”较常年初台登陆的时间偏晚、强度偏强,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风雨强度大、局地对流强、台风外围出现多个龙卷的特点。“暹芭”台风残余环流先后影响了16个省(区、市);海南、广东、广西、湖南、河南、安徽等地超过60个测站的日降雨量达到了特大暴雨的量级,海南三亚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降雨量达到了421.6毫米,突破了当地日降雨量的历史纪录。


四是强对流天气频繁,局地灾害影响重。入汛以来,我国共出现20次强对流天气过程,26个省(区、市)共有470余县次受到了冰雹、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已确认出现17次龙卷天气,其中中等强度以上龙卷7次。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今年龙卷总体强度偏弱。


五是6月我国气温创历史新高。6月我国平均气温21.3℃,较常年同期偏高了0.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其中,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山东、江苏、安徽6月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6月13日以来,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一直在维持,高温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影响人口多。6月25日,河北省、河南省分别有90个和29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或超过40℃的气温,其中河北的灵寿县达到了44.2℃,为今年出现的最高气温。


谢谢您的提问。

详见国新办网站


来源:国新办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