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 | 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中国稳物价成效来之不易
时间:2022-07-22发布者:财联社记者 张晓翀

今年以来,美欧等经济体物价总水平连创40年历史新高,相比之下,我国物价一直在合理区间小幅温和波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郭丽岩在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内没有出现全面通胀的基础。


郭丽岩认为,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稳物价成效来之不易、令人瞩目,重要民生商品和基础能源保供稳价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我国经历过世纪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多轮次“大考”,在确保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和价格稳定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调控经验,有稳住物价的底气与信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发改英才 郭丽岩.jpg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发改英才 郭丽岩


美欧物价水平连创多年新高 我国物价小幅温和波动

上半年美欧等经济体物价总水平连创40年新高,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已攀升至8%以上,并还将继续高位运行,尤其是欧盟27国5月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6.3%,向下游的成本传导性压力很大。


相比之下,我国物价一直在合理区间小幅温和波动。2021年CPI 同比涨幅仅为0.9%,2022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1.7%,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涨1.0%,比美国核心CPI低了5个百分点,PPI连续8个月回落。


我国没有出现全面通胀的基础


由于美欧等经济体物价水平高企,有人很担心输入性通胀压力引发国内物价大幅上行。郭丽岩认为没有必要过分担忧,目前国内并没有全面通胀的基础。


我国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强刺激。国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重点区域产业链复工达产加快修复,目前国内供求关系总体较为稳定,不像国际出现严重错配。


虽然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还有部分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但因国内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激烈,向下传导的影响逐步衰减,终端消费品价格变化较为有限。


当前我国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仍处历史低位,国内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景气改善,供需同步恢复,用工平稳,服务价格保持平稳态势。


受三季度翘尾较高的影响,预计下半年CPI同比涨幅将比上半年有所扩大,但是并没有持续大幅上涨基础,实现全年3%左右的物价预期目标基础牢靠。


随着全球流动性收紧,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对我国的输入性影响有所减弱,同时国内保供稳价效果持续显现,加之翘尾因素逐步缩小,预计PPI将延续回落态势。PPI和CPI同比变化的“剪刀差”收窄到4个百分点以内,上下游价格运行协调性增强。


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稳物价成效来之不易


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稳物价成效来之不易,重要民生商品和基础能源保供稳价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世纪疫情冲击以来,全球供应链紊乱、流动性泛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铁矿石、煤炭等价格一度脱离供需基本面。


针对不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我国分类施策、精准调控。有关部门准确把握调控的时点和力度,综合采取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做好预期管理等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取得积极成效。


在全球范围出现能源供给短缺的背景下,国内压实各方面保供稳价责任,有力保障了能源供应,彰显我国制度优势和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


此外,我国经历过世纪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多轮次“大考”,在确保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和价格稳定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调控经验,健全了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了产供储加销体系和应急预案,这正是保持物价持续平稳运行的底气与信心。


“物价稳则民生稳,这是坚持底线思维,从容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冲击,稳住国内基本盘的重要支撑。”郭丽岩提出。


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复杂局面下,我国努力保持国内物价平稳运行,是稳住经济大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是于不确定性中增强“确定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体现,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与消费者信心,从而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营造良好环境。(财联社记者 张晓翀)